爱国 民主 团结 求实
走近孔子,弘扬国学
来源:宁夏民进 发布时间:2014-05-07

党的十八大的政治报告,内涵丰富,提法新颖,受到了人们的热议,得到了人们的充分肯定。其中第六部分,谈的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问题。这一部分,有两句话,值得我们关注。

一句是“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句话明确了一个思想认识,文化是有传承性的,文化的发展要一脉相承,不能割断,更不能抛弃。这句话,还强调了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说明了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同等重要。

另一句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句话,指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和方法,并把它当做一个工程体系来构建。这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研究、传承。

这两句话表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里,与时俱进,我们的文化才能繁荣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国学的内涵积淀深远而无所不包。国学又称为中国学、汉学。国学不仅是中华人文知识之大成,更是中华文明的承载者、推动者。国学的精髓在经典,尤其是儒家,开创了中华民族的道统,滋养了国学的千年发展。毫无疑问,国学的核心是儒学。

当然,道家学说、墨家学说、法家学说等等,也属于国学的范畴,也对中国文化产生过影响,但其影响力都比不上儒学。

儒学在社会发展中其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以推行仁为己任,以天下为已任。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章》。其理想是要建立和而不同的和谐社会。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逍遥自在,它的人生态度消极退缩,逃避现实,只讲个人的情绪,不顾别人的感受,虚无缥渺,难以捕捉。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兼相爱,交相利”。墨子认为:爱是相互的,利也是相互的,爱与利的关系是对立的统一,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按墨家的观点来看,父子亲情关系将不复存在。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早期的法家代表人物商鞅,主张用严刑重罚以杜绝犯罪。但是排斥道德教化,轻视知识文化的作用。君主个人的言论和主张可以决定国家的兴亡,表明了专制独裁主义的思想。有意思的是,商鞅最后也是受车裂之刑而死。

孔子在《论语为政》里有这么一段话,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社会公德,公共秩序)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在这里,孔子举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作用。

总之,儒学在国学中的核心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也不是任何其它学说能够替代的。弘扬国学,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弘扬儒学。

那么要论国学,必首推儒学,要论儒学,必先走近孔子。

一、走近孔子,要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走近孔子,要有正确的心态。

一个是恭敬心,一个是平常心。他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他是我们中华民族信仰的核心,被称作“至圣”,是圣人中的圣人。但同时他又是凡人,他很平凡,他有人的喜怒哀乐,也有人的七情六欲。

第二、走近孔子,要注意两个区别。

1、真实的孔子要与臆造的孔子区别开来。要还本真的孔子。过分的拔高,或故意的贬低,都不符合客观中的孔子。

2、孔子的真实思想要与后世儒学区别开来。因为后世儒学对孔子思想以及早期儒学有改造,有嫁接。有些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已经偏离了孔子的原本思想。

回顾历史,孔子的地位经历了圣坛膜拜和地狱煎熬的天壤之变。

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撼动了孔子“至圣”的恩遇,十年动乱,“破四旧,立四新”、批林批孔,彻底砸烂了传统文化的殿堂,“孔圣人”,被蔑称为“孔老二”。文化之灾,成为华夏民族的浩劫之难。

同台湾香港地区及周边国家相比,对待孔子对待儒学,我们确实落后了。

但可庆可贺的是,现在这种情况改变了。

2011年一月,孔子雕像在天安门广场矗立。一座总高9.5米的“孔子”塑像在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落成。孔子成为继毛泽东,孙中山之后第三位进驻天安门广场的历史人物。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古琴声中,身穿古袍、手持竹简的孔门弟子,齐声诵读《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礼之用,和为贵”等儒家经典名句,淋漓尽致地在全世界面前展现了辉煌灿烂的五千年中华文明。

斯洛伐克共和国黑山博士说,为了创造一个没有任何无端冲突的德馨社会,人类伟大导师孔子所设立的道德原则和进行的不懈努力直至今日仍无人超越。现在,为了我们自身,为了我们的后代子孙,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去改善生存条件,只有孔子倡议的伦理原则才能帮助我们这样做。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二、孔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一)故事传说中的孔子。是一个不同于一般的人,是一个神。

   孔母怀胎前,曾听闻尼山神颇为灵异,祝祷归家后,果然怀孕。待十月怀胎时,忽然梦见麒麟,颜氏将梦境告诉孔父,孔父说:“相传文王出生时,他母亲也梦麒麟送子,谅来是吉祥之兆。”

不久,孔子诞生了,孔父发现婴儿的头盖骨与众不同,好像四周高中间低的样子,像家乡的尼丘山,所以取名“丘”,字仲尼。

孔子出生时,混浊的黄河水,忽然清澈见底,这就是“圣人出而黄河清”的典故。

孔子死的时候,也有应兆。麒麟出现又被杀。孔子叹息而歌道:“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吉人其萎乎?”不久,就染病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在当时,大凡一些伟大而又圣贤的人,他们的生平,总是充满了神话色彩,表达的是人们对他们的敬畏之情。

    (二)孔子学生眼中的孔子。

在子路眼中,孔子是一个令人佩服敬仰而又循循善诱的人。

子路第一次见孔子,身着戎装,见到孔子,拔剑就舞,问:“夫子,古时的君子,也是用剑来自卫的吧?”孔子答道:“古时君子,以忠义为目标,用仁爱作护卫,不出窄小的屋子,却知道千里之外的大事。有不善的人,就用忠信来感化他;有暴乱侵扰的人,则用仁义来使他们安定。这样,又何须持剑使用武力呢?”子路听了非常的敬佩,感慨道:“啊!我今天才听到这样的话,我愿从今以后,至诚恭敬地向您求教啊!”

在颜回眼中,孔子是楷模,无法逾越,内涵丰富,无处不在。

 颜渊曾感叹地说:“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在子贡眼中,孔子学识渊博,贤德如日月,无人代替。

有个叫叔孙武叔的人,诋毁孔子的为人和学问。这话传到了子贡的耳朵里,子贡便对叔孙武叔说:“这样做是没有用的!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是个小土丘,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在其他学生眼中,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这是学生对孔子的赞扬。孔子认为人有各种欲与情,这是顺因自然的,但人所有的情感与欲求,都必须合乎“中和”的原则。“厉”、“猛”等都有些“过”,而“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千古伟人春风化雨神韵恩泽四海,万世楷模高山仰止圣德名扬五洲。

三、走近孔子,不仅要感知他温良、恭敬、谦和,执着而又循循善诱的形象,更要感悟他博大精深的至理名言。

(一)孔子的三乐三死

 1.孔子的三乐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实践的快乐。

学习是一个人终身的行为。活到老,学到老,实践到老,是一辈子的追求。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交朋友的快乐。

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做君子的快乐。

君子“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胸怀宽广,不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担忧自己不了解别人

2.孔子:人有三死

有一次,哀公向孔夫子请教,问:“夫子,是聪明有才智的人比较长寿,还是心地仁慈、厚道的人比较长寿呢?”孔子回答道:“是这样的。人有三种死,并不是他寿命到了,而是自己折损掉的。比如起居没有定时,饮食没有节制,时常让身体过度疲劳或无限度地放逸。这些都是因自己不懂得爱惜身体,使身体受到损伤,这样,疾病就可以夺去他的性命。第二,居下位的人却无视君王,以下犯上;对于自己的嗜好欲望,不肯节制,贪求无厌。这样的人,刑罚也能夺去他的寿命。第三,人少却去冒犯人多的人;自己弱小,却还要去欺辱强大;忿怒时不懂得克制自己,意气用事;或者不自量力,不计后果地行动。这样,刀兵战事就可以让他夭折。像这三种情况:病杀、刑杀、兵杀,是死于非命,也是咎由自取的。而仁人廉士,他们行动有节,合乎道义,喜怒适时,立身行事有操守,懂得培养自己高尚的性情,这样他们得享长寿,不也是合乎道理的吗?”《孔子家语》

(二)孔子:人有五不祥有五大恶

 1.人有五不祥

孔子说“损害别人,贪图私利,自己不吉祥。抛弃老人,溺爱孩子,家庭不吉祥。疏远贤能的人,任用无能的人,国家不吉祥。老年人不教育后代,孩子不喜欢学习,社会风气不吉祥。圣贤的人隐匿,愚昧的人专权,天下不吉祥。”《孔子家语》

2.世有五大恶

孔子说:“天下有大恶者五种,连盗窃行为也不在其中。一是内心悖逆而又心存险恶;二是行为怪僻而又固执;三是言语诡诈而又能言狡辩;四是对许多怪异邪说知道的很多;五是顺应错误而又冠冕堂皇。”《孔子家语》

   (三)孔子说君子有三戒有三忧

1. 君子有三戒: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放纵享受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论语季氏》

2.君子有三忧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忧虑。不懂做人的道理,能不忧虑吗;知道却不去学习,能不忧虑吗;学了却无法身体力行,能不忧虑吗?"《韩诗外传》

   (四)孔子说君子的三思三恕

1.君子有三思

孔子说:“君子有三个需要思考的问题,不可不仔细省察。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纪大的时候便没有能力;年老时不愿推广教化,去世以后,就没有人怀念;富贵时不肯施舍,穷困了便没有人来帮助。所以君子在年轻时,考虑到将来年长,力求能够多学一点;年老时,考虑到将不久于世,便力求能多教授一些;富有时,考虑到贫困的艰难,故力求能多施舍一些。”《孔子家语》

2.君子有三恕

孔子说:“君子有三个方面要心存宽厚:有君主不能忠心奉事,有属下却随意地使唤,这不是宽厚之人;对父母不能尽孝道,有孩子却要求他回报恩德,这也不宽厚;有兄长不能够尊敬,有弟弟却要求他顺从自己,同样不宽厚。一个人能明白忠于君、孝于亲、悌于兄,是宽厚的根本,则可以端正自己了。”《孔子家语》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对自己忠诚,儿孙对自己孝顺,兄弟姐妹关怀爱护自己。但现实生活中,却会有人常常抱怨子孙不孝,朋友无信,领导不仁,下属不忠。可有时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自己也未必能做好。

当连自己都不能尽到本分,却要求他人尽职尽分时,已失去一颗宽厚的仁心了,故修学最重要的便是端正自己。

(五)孔子: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1.益者三乐

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论语季氏》

 2.损者三乐

孔子说:“有害的喜好有三种。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论语季氏》

(六)孔子说君子有九思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是否看清楚;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论语季氏》  

圣贤之言,至善之理。拜读孔子的言论,仿佛就在教诲当今。

毋庸置疑,当今社会,生态危机、精神危机、道德危机和价值危机正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面对严峻的挑战,孔子的思想资源可以为治疗化解这些问题提供宝贵的智慧理念。因此,弘扬国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时不我待。国之文脉,薪火相传。

宁夏民进公众号
账号:ningxiaminjin

主办单位:中国民主促进会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

办公室:0951-6667336        信箱:ningxia@mj.org.cn

组宣处:0951-6667322          信箱:nxmjzx@163.com

社服处:0951-6667320  信箱:nxmjshhfw@163.com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人民广场东路民主党派大楼 宁ICP备17001017号-1